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逝世,曾研制中国首部激光雷达

2020-09-10 12:00:00

9月7日,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讣告称,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陈定昌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0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83岁。据梳理发现,至此,今年我国已痛失25位院士。 “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”  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消息,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、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。他1937年1月生于上海,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,曾任中国航天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主任,中国航天二院院长、科技委主任,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等职。此外,他还曾任多个科研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、中国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
 

 

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,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、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,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。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、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。2002年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。2009年,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 1984年10月,陈定昌被任命为中国航天二院二部主任。在任期间,他力排众议,推动中高空主战型号防空导弹红旗九号的研制。如今,该型号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,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陆、海基通用型中高空、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基本型,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。 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,他曾自谦,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,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,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。 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记录,2013年11月12日下午,在解放军第306医院外科一间病房的病榻上,正在住院的陈定昌对前来探望的友人说道,“中国梦,我总结就是强国、强军、富民、复兴。人类的文明要绵延,不受地球、太阳系的限制。我们一生的最大追求,我回忆总结,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。” 研制中国首部激光雷达从门外汉到光学里手 

 

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,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。20世纪60年代初,激光技术开始出现。钱学森提出: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,像无线电一样,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?这个“激光之问”经层层下达交到了陈定昌手上。 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,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,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。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, “在航天里面,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。”于是,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。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。

 

 

然而,被誉为“中国光学之父”的王大珩提出该项目存在四个基础原理问题。“根据光学定律,对像飞机这一类金属目标,激光的照射很可能没有回波,如何搞无线电雷达?”此外,他提出,激光在近地的抖动问题,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响,以及单脉冲激光会掉到盲区的问题。这四个科学问题个个击中要害。陈定昌他们没搞过光学工程,没想过这些。 听见这些问题,大家都有些懵,回去做了实验,更是发现确实没有回波。但陈定昌总觉得这里从科学问题来看不太对。经长时间的思考,他突然豁然开朗。在实际应用中,激光雷达距离目标都非常远,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去的激光所形成的光束直径也会比较大,照到飞机之类目标上时,就会覆盖整个目标。既然目标外形是一个闭合的整体,那么必然会有某个面垂直于激光束,这样就会沿发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来一束光信号。陈定昌用飞机模型做了实验,果然证实其想法是正确的。 “做了两年多解决了第一个问题:金属目标的,它是有回波的。美国人十年以后才得出这个结论。”陈定昌说。之后两年,他带领小组对四个科学原理问题都给出了完满的结论。王大衍得知后,称赞他是光学里手。 后来,陈定昌领导的“激光雷达项目组”正式成立。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,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,突破了“四个科学原理”的限制,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,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。

 文稿:激光制造网整理